分地(油畫) 莫 樸 1948年 浙江美術館藏
【藏品的故事】
莫樸(1915—1996)是集革命家、畫家、美術教育家于一身的藝術家,是我國現代油畫藝術領域的先驅者之一,其作品《清算》《分地》《入黨宣誓》《南昌起義》被譽為中國現代革命美術史上具有開拓性意義的經典之作。
莫樸少年時就讀于蘇州美專和上海美專,受教于顏文樑、劉海粟和徐悲鴻等,接受了專業的繪畫教育。面對日寇侵華,他和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一起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之中,并于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走上了革命道路。由于他一直在敵后工作,受戰爭條件限制,只能搞木刻,以至于人們誤認為莫樸是個版畫家。到延安后,莫樸開始從事領袖畫像、年畫和連環畫等創作。1947年,莫樸隨華北文工團進入冀中農村參加土地革命,在此期間他重新拾起久違的油畫筆,開始了藝術生涯的輝煌篇章。
那時,中國北方的解放區正發生著一場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。1947年,中共中央在河北召開全國土地會議,制定了《中國土地法大綱》,廢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,改變了農村舊有的生產關系,打碎了幾千年來套在農民身上的封建枷鎖,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“耕者有其田”。億萬農民在政治上、經濟上獲得了解放,迸發出高漲的革命熱情。莫樸在這期間參與了解放區的土改運動,親身體驗到這一歷史洪流給人民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。他用滿懷激情的畫筆記錄了這個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歷史時刻,油畫《分地》也成為這場社會變革極為珍貴的視覺見證。
油畫《分地》是莫樸的代表作品之一,創作于1948年,描繪了解放區人民積極參加土改運動的場景。畫作巧妙地將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相結合,體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思想內涵。作品采用橫向構圖,中心位置是一群農民齊聚在田間,有的彎腰圍坐在一起,有的手持賬冊站立,互相核對著地契丈量土地。他們的神情專注而充滿希望,表現出翻身做主人后的喜悅與自豪。值得注意的是,畫面左側遠處一位老農跪在地上、雙手捧土的動作細節,增強了畫面的敘事性,似乎在訴說著農民對土地的千年渴望。這種“土地回歸人民”的細膩情感表達,體現了莫樸對農民主體性的深刻體認,也充分展現了他深厚的繪畫功底與敏銳的社會洞察力。
莫樸的油畫以“造型堅實質樸,色彩凝練厚重,筆觸沉著有力”著稱。《分地》也是如此,他用粗獷而有力的筆觸來描繪人物和土地,展現了農民的堅忍與樸實,也表現出土地的質感與生命力。《分地》大量使用土黃色、土紅色、黑色等,這些色彩不僅還原了土地的質感,也象征著農民與土地的深厚聯系。一些人物服飾采用了深綠色和深灰色,與土地的暖色調形成對比,突出了人物的主體地位。光影的處理也是其藝術風格的重要體現。在《分地》中,莫樸通過明暗對比的手法,將明亮的光線照射在農民的臉上和土地上,象征著希望與新生;而陰影部分則隱喻著過去的困境與挑戰。這種光影的對比不僅增強了畫面的戲劇性,還通過視覺效果傳遞了作品的主題思想。
作為中國油畫史上一個極具時代特征的作品,《分地》和當時涌現出來的一批油畫作品,如羅工柳的《地道戰》、王式廓的《參軍》等一樣,都摒棄了西方古典油畫的精致感,轉而吸收中國傳統年畫“單線平涂”的平面化處理與民間藝術的質樸氣息。這種民族化嘗試,使作品兼具史詩性與本土性,成為“油畫中國化”的重要實踐。
(作者:楊 鑒,系浙江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)
編輯:陳燁秋